最美科技工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

2019-08-11 13:35:59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最美科技工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当选“最美科技工作者”。

8月10日晚,CCTV-1《新闻联播》播出“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

“闪亮的名字——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CCTV-12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讲述了从事科研、教学的坚守与执着。

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指出: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闪亮的名字

——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

致敬词:陶文铨

一生铺路 你从不停止甘为人梯的脚步

燃烧自己 你尽全力照亮最广袤的土地

你用苍茫的身影 扬帆指路

你用睿智的曙光 细心呵护

一树桃李 你把毕生所学传递

满目青青 一腔热血化春风

坚持教学一线,

累计为12000名学生传道解惑

■ 主持人 敬一丹:大家一定注意到,两位老师的眼神,他们面对学生的眼神特别动人。陶老师现在还在给本科生讲课吗?您带过多少学生?

■ 陶文铨院士:我从1974年上课以后一直在第一线,既给本科生,也给研究生上课。我大概教过6000多名本科生,6000多名研究生。

△ 每次上课前,陶文铨院士都会提前到达教室,西安交大1300大教室能容纳367人,但是来听陶文铨院士讲课的学生常常超过400人。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独有的风景。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我要把西迁精神传承给学生”

■ 主持人 敬一丹:那么在高校工作,是传承的工作,您最想把什么传给学生?

■ 陶文铨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的许多老教师都经历过交通大学西迁,他们都十分热爱祖国,我们把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总结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我首先要把西迁精神传承过来,同时再传承给我们的学生。

△ 2018年5月,陶文铨院士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讲述交通大学西迁。当屏幕上出现西迁前辈陈大燮教授塑像照片时,陶文铨院士深深鞠躬,感念交大西迁前辈对祖国赤诚的爱、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学生无私的关怀。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

为科技创新“坐得住冷板凳”

■ 主持人 敬一丹:我们觉得科技工作者都有很相似的素质,但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有什么更特别的特质?

■ 陶文铨院士:那恐怕要耐得住寂寞,不管是做非常基础项目的研究,像物质结构,要一两百年才能见成果的,而且可能人的一生就做这点事情,也许人的一生能做两三件,比如说我们以前三五个“973计划”转到“863计划”都要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所以都要耐得住寂寞。

△ 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与团队

记者在现场,更多精彩

尊师重道,知行合一

传承交大西迁前辈宝贵精神

■ 主持人 敬一丹:陶老师的老师是西安交大教授杨世铭先生,他的很多著作都是陶老师帮助整理的。陶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要署上杨先生的名字,您这么做的原因是?

■ 陶文铨院士:我的导师杨世铭教授1953年突破美国政府阻挠,绕道英国回到国内。他1956年加入交通大学,经历了交大西迁历程。他对国家极其热爱,对科学十分尊崇。

△ 交通大学迁校西安后,杨世铭先生(左一)指导青年教师

杨世铭先生去世以后,我开始组织研究生们梳理杨世铭先生的著作,也进行回忆录等梳理工作,集结成杨世铭文集。

杨世铭先生在我国国内出版了第一本《传热学》教材;1986年他完成第二版;编著第三版时,杨世铭先生的年龄比较大了,就请我一起和他合作;到第四版时,杨先生已经退休了,他说“陶文铨,第四版你来负责,署你的名字。”我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这本书是杨世铭先生创立的,我只是做了一点改变,所以我就给出版社说希望还是能署名杨世铭编著,出版社也很理解我的心情,采纳了这个建议。

△ 陶文铨院士(后排右四)、何雅玲院士(后排左五)及团队为杨世铭先生(前排中)合影

□ 陶文铨院士谈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对青年的提携,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年轻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取得成果。

闪亮的名字

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

■ 重播时间

8月11日08:20 CCTV-12 社会与法频道

8月11日13:18 CCTV-1 综合频道

*具体请以播出为准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