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石喻涵)10月15日晚,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熙熙攘攘,流光溢彩。身着汉服的丽人们在古风古韵的街市中浅吟低笑,徐徐穿行。舞台上,“霓裳羽衣舞”舞姿婆娑;舞台下,裙裾飘飘,娇容相映,好一幅“远赴人间惊鸿宴 一睹大唐盛世颜”美妙画卷。
如今,文旅业态“花式”玩法越来越多,而与西安配适度最高的莫过于汉服。无论是公园景区、大街小巷还是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身穿汉服,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人们对历史精神的追求和热爱。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所指的是有完整结构的衣冠,背后隐藏着一套独特的传统美学和制衣体系。比如,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其袖子又称“袂”,圆袂多见,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汉服的“中缝”,象征着君子生于世间,为人正直,不偏不倚。
“西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做功课,大家都说来西安一定要穿一次汉服。这次我们去了兵马俑、大雁塔、城墙,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很多‘同袍’(汉服爱好者群体),大家相互间点头致意,这在其他城市是没有的,那种体验感和参与感特别好。”长沙游客任晓玉对于此次的西安之行非常满意。
夜幕即将降临,西安大雁塔附近的“艺人同袍”汉服馆进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店主朱琇琰为刚刚进店的客人讲解汉服知识、挑选服装和造型样式。一旁的化妆区,五六位汉服妆造师飞快地挥舞着手中的化妆刷,为客人们的“穿越”体验争抢时间。
“现在汉服体验已经成为很多游客来西安的必玩项目,新的文旅场景也带动了新的工作机会,我们店现在有5名专业汉服妆造师,大多从影视行业转行而来。”朱琇琰介绍。
目前,由汉服生产、汉服租赁、汉服摄影、汉服体验、汉服婚庆、汉服会展等环节组成了汉服产业链。而陕西的汉服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西安旅游人气的支撑和汉服消费的崛起。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初,国内汉服相关现存企业达5391家,其中西安汉服相关企业现存量共1263家,居全国第一,占比达23.43%。从注册量来看,西安汉服相关企业多注册于今年。
今年前9月,西安汉服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1131家,是去年同期的26倍。目前,西安市汉服相关现存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雁塔区、碑林区、莲湖区三区,其中雁塔区数量最多。
能成为“汉服第一城”,不仅仅是因为西安拥有众多的“汉服体验馆”,更是得益于近些年来西安着手打造的以沉浸式体验、多元业态融合为代表的西安文旅新场景。
“文旅新玩法折射了一代人娱乐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此带来文旅产业商业逻辑转变:单纯依靠卖门票、缆车票等观光型产品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提供体验型、度假型产品和服务才是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
《2022—2023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汉服产业的发展,带动包括汉服租赁、写真拍摄和二手交易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其中,由于一些正版汉服价格较昂贵,加之定制时间较长,催生了一批汉服租赁商家;另外,包含化妆及造型服务、摄影服务的汉服体验馆也是颇受欢迎的商业模式。该报告显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已破百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91.1亿元,未来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在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看来,汉服在中国掀起热潮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汉服并不是新鲜事物,而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年轻人重新喜欢汉服,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
此前在调研过程中,张燕发现部分汉服店铺存在质量、材质特别差,服饰单一、妆造粗糙等问题。张燕说,近几年,她发现汉服在质地、造型、款式,包括头饰等方面都有一定改进,年轻人很喜欢。“特别是汉服的剪裁,也让身材偏胖的人找回自信心,展现了一种‘丰盈美’。所以说,汉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华美的服饰,更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产业想做大,价格必须亲民,不是说不让门店有利润,可以交给市场进行调整。”针对目前的汉服市场,张燕认为,汉服租赁加上妆造的整体价格还是偏高。门店供给越来越多,就会有饱和期。除了市场调节,也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当超过市场供求时,要及时给予的干预或者提醒。
张燕希望汉服文化可以走得更远,不仅仅局限在城区内、城墙里或景点周边,“商家可以考虑保留核心展示区,但游客愿意去哪都可以给你提供场所,比如秦岭脚下、大麦田里,可以向周边其他景区扩散,延长产业链,跟踪服务到顾客愿意去的任何场景。”张燕说,“你看,以前长安十二时辰周边区域是小吃一条街,改造后形成了以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汉唐建筑风格场景,催生了一些汉服展演节目,这种做法是可以借鉴并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