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 铭刻着怎样的丝路风情?

2023-11-05 11:04:29 来源:西安晚报

——对话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

侯宁彬

馆长访谈

主持编辑:李梅 (西安晚报《文博视野》责编)

受访嘉宾:侯宁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1970年10月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珍宝不仅重现大唐之美,也反映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创新的过程。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只是让观众欣赏一件陈列品,更是要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传奇,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如是说。

本期,《文博视野》继续特邀文博大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先生,为读者朋友讲解陕西国宝级文物——大唐遗宝“何家村”中的珍宝,去领略盛唐时期精湛的技术工艺,感受那沿着丝路而来的异域风情——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惊世窖藏——大唐遗宝“何家村”珍宝

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

李梅:唐代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金银器数量众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胡风盛行的大唐,原本流行于西方的金银及珍贵器物自然成了人们竞相追逐攀比的对象。何家村窖藏遗珍以数量大、等级高、种类多、保存完好而震惊世界。其中,出土的数以百计的金银器皿,代表了唐代金银器技艺的顶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学习的最杰出代表文物。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您能给读者系统地谈谈这批珍宝都有些什么吗?这些珍宝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侯宁彬:目前,陕历博18件国宝级文物中,何家村出土文物有4件,分别是鎏金舞马衔杯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和镶金兽首玛瑙杯。国家首批不准出境的64件国宝之中,其中有两件珍宝都出自何家村窖藏珍宝。透过其中每一件展品,大家得以窥探盛唐风貌。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因此我们这座城市能发现许多珍贵的文物遗存。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相比墓葬出土文物多为随葬品,窖藏出土文物一般是动乱或突发变故后,匆忙埋于地下的文物群。通常窖藏文物的种类更丰富,由于为活人使用,制作工艺、用料更不含糊。关中地区经济富足,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也屡次成为战乱之地。因此,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有不少窖藏遗址,何家村窖藏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代表。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原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发现唐代窖藏一处,共出土了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其中银罐内装有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窖藏内贮藏了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多达1000余件文物。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何家村窖藏遗珍出土的这批金银器皿有270多件,代表了唐代技艺的顶峰。具体有: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銙10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料、宝石、朱砂、石英、琥珀等药物。这批金银器物折合黄金900至1000两,1000两黄金可折唐钱830万钱。一副玉带銙值钱3000贯,每贯1000钱,十副玉带銙当值3000万钱。可以算出,仅金银和玉带銙就值3830万钱。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五年“斗米之价,钱十三”,3830万钱可购米300万斗,约相当于15万男丁一年缴纳的租粟。何家村出土文物的价值如此巨大,可以想象拥有这批珍宝的主人是多么富有,当年的大唐长安是多么奢华!

鎏金飞狮纹银盒

李梅:谢谢侯馆长,真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何家村窖藏,居然将盛世大唐繁华的秘密隐藏了千年。那您能和读者朋友介绍下文博界对何家村窖藏的权威评定吗?

侯宁彬:好的。中国唐代金银器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在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唐王朝用包容的态度主动拥抱着不同的审美风格,积极审视周边的世界。“丝绸之路”的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唐代的经济基础、文化交流为金银器工艺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完美的历史契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原本土的金银器工艺水平,而且充分吸纳了西方文化,使之很好地与本土文化结合孕育出了新的样式,这也为后来历史中其他工艺类别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内容,对瓷器、玉器等手工艺品都有重要影响。

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在许多方面印证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丝绸之路是一条人员、艺术、宗教和文化交流往来的路线,其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来往货物本身,更在于从西方世界所传来的语言、宗教、技术和艺术,这些一直在深刻影响长安乃至整个大唐时期的生活。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镇馆之宝:舞马衔杯纹银壶

其祖形可能源于中亚、西亚游牧民族

李梅:前不久,您作为央视《开讲啦》栏目录制演讲嘉宾,特别精选陕历博的代表性“明星文物”和海内外观众分享。今天,麻烦您为我们晚报的读者介绍一下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具体情况?

侯宁彬:很高兴给咱们晚报的读者再说说舞马衔杯纹银壶,它是陕历博的18件国宝级文物之一。这件仿皮囊形银壶,通高18.5厘米,器腹两面均捶揲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壶身两侧捶揲出两匹相互对应、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银壶通体抛光,舞马、壶盖、弓形提梁和同心结处均鎏金。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美。圈足内底面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李梅:我记着央视《开讲啦》里,主持人曾问您:“如果穿越回唐朝,最想看到哪件文物的诞生?”您表示最想看到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诞生,并进一步解释:“这是因为在唐书和唐诗里,有很多文字记载了舞马的表演过程,但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表演的,直到1970年在何家村窖藏发现了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上的舞马衔着酒杯,跪膝给唐玄宗祝寿,才让这表演有了具体的画面。”侯馆长,听您说出这番话后,心中难免要生出疑问:舞马衔杯纹银壶为什么这么珍贵?

侯宁彬:这个问题问得好!舞马衔杯纹银壶为什么珍贵?首先,在于壶身的“舞马衔杯”形象。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来自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以实物印证了文献记载的“舞马衔杯”的真实性,再现了唐玄宗生日庆典“千秋节” 的场景。据宋《负暄杂录》记载:“中宗时,殿中宴吐蕃蹀马之戏,皆五色彩丝,金具装于鞍上,加麟首凤翅,乐作,马皆随音蹀足遇作‘饮酒乐’者,以口衔杯,卧而复起。吐蕃大惊。”根据以上记载,唐中宗养的这些舞马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舞蹈嬉戏,使吐蕃人惊讶不已。更有名的是玄宗时期的舞马。当时宫廷中驯养了好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亲临训练场观看或亲自训练。这些舞马被分成左右两部,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便在兴庆宫的勤政、花萼两楼下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这时,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节拍中跃然起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舞姿翩翩。高潮时,舞马则跃上三层高的板床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各种惊险奇妙的舞姿。曲终时,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皇帝祝寿,“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上“舞马衔杯”的形象,表现的正是曲终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与当时的诗文奇妙呼应,带给人们对唐代宫廷盛会热烈场面的遐想。

其次,整个壶的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制成。皮囊式壶是契丹文化的典型器物,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在唐都长安的出土,展示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目前在考古发掘中,陶瓷质地的皮囊式壶较为多见,而金、银质地的皮囊式壶则十分珍稀罕见。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工匠迎合皇室贵族喜好,巧妙仿照皮囊壶的造型制作而成的。工匠们以金和银贵重材料代替皮革,既彰显了皇室尊贵的身份,又保留了皮囊壶特殊的造型,可谓匠心独运。

最后,此壶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以银环套接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壶腹两面捶揲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粘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捶揲工艺的引入发扬,是中国金银器得以进一步制造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的传统金银器皿多是铸造成型,在战国时期,金银器的铸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金银的特质与美感,得益于它们自身较好的延展性,在捶击之下得到了更多呈现。这样的捶揲技术,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亚已经掌握,它在唐朝的开放中得以输入,促使金银器的工艺在唐朝攀升到了更高的阶段,正因为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才会有舞马衔杯纹银壶这件绝世珍宝的诞生。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镇馆之宝: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花舞大唐:金银器上璀璨的外来纹样

李梅:作为咱们馆珍藏的18件国宝级文物之一,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以其华美富丽的装饰图案著称。据考古研究,唐代金银器吸收了大量的外来纹样,主要有立鸟纹、翼兽纹、联珠纹和摩羯纹等等。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对唐朝金银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在唐代金银器的各种异域纹样装饰上:古代印度的摩羯纹、波斯萨珊的立鸟纹、西亚的翼兽纹、地中海地区的缠枝等。相信很多读者会好奇,鹦鹉被当今很多养鸟人所宠爱,唐时那么多人喜爱鹦鹉吗?

侯宁彬:唐代金银器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1879克。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的团花,余白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罐颈与足饰二方连续式菱花图案一周。盖心内饰宝相花一朵,盖面周围饰葡萄、忍冬卷草,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

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因其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乖巧让人产生惊奇感,使人们对之喜爱有加,成为唐代王公贵族最珍爱的宠物。鹦鹉作为宠禽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佛教的传播,如鹦鹉救火,鹦鹉子供养眼盲父母的佛教故事广为流传,让其在唐朝民间成为了太平吉祥、美好良善的代表。丝绸之路的畅通,唐王朝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天竺、波斯、林邑等国经常向唐王朝进献鹦鹉。唐代写鹦鹉的诗不少,朱庆馀《宫词》说:“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鹦鹉》写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可见当时人们有多喜爱鹦鹉。

李梅:请问,作为大唐金银器的代表,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上呈现出哪些外来纹样呢?

侯宁彬: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充分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大口、短颈、腹鼓而圆,喇叭形圈足,整个造型给人华丽典雅、厚重饱满的美感。装饰题材又以鹦鹉为主体,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协调,不但给人艺术上拔俗超凡的审美愉悦,还给人一种和合团圆、富贵喜庆的感觉。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生机盎然的景象,彰显华丽的富贵之气,既有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制作的工艺十分复杂,提梁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罐体与纹饰色泽形成反差,银白与金黄形成对比反差,产生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效果。整件器物采用了捶揲、浇铸、切削、抛光、錾刻、涂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而且圈足与外底接合部还有加强圆箍,使得焊接更加牢固。这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精湛的极高体现,充分体现了唐代先进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科技文明。

通过这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兼收并蓄不仅是对前朝历史的继承,还有直面自己的勇气。这份昂扬与自信,让他们欣然接受“丝绸之路”上的外来文化,经过层层的荡涤与重构,消化吸收了其中精粹,呈现出浓郁的西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气派,为大唐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从而让大唐的文化真切落在现实的每一个角落,丰盈华美又实实在在。

鸳鸯莲瓣纹金碗

镇馆之宝: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大唐的辉煌就藏在一个金碗的外壁

李梅: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为陕历博18件国宝之一,作为盛唐时期的制品,它形态肥硕丰满庄重大方,纹饰纷繁瑰丽优美典雅,工艺精湛考究气度非凡,被很多观众美誉为“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和“天下第一碗”。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究竟美在何处?

侯宁彬: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鸳鸯莲瓣纹刻花金碗,代表了盛唐时期我国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成就。而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鸳鸯莲瓣纹金碗也是唐代金银器最富丽堂皇的金碗。金碗多为皇帝所使用,由此可知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珍贵。

鸳鸯莲瓣纹金碗,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碗壁内侧写有“九两半”三字。按唐代一两合41.7克计算,此碗的重量约为396克。

鸳鸯莲瓣纹金碗制作精妙绝伦。制作工艺为捶揲法,捶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器壁上排列上下两层整齐的莲花瓣,各10片。所谓捶揲法就是将金银原料打成薄片,然后再捶打成器形所需各种形状。这种打制工艺,其实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一种加工技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传入国内,制作难度很大,恰恰反映出了这个金碗的珍贵。

李梅:听到您介绍西亚和中亚工艺,我的眼前不觉地浮现出一幅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画来,让人不得不为丝绸之路的伟大而感慨。侯馆长,麻烦您再就金碗纹饰、工艺给我们的读者讲讲吧?

侯宁彬:金碗纹样最显眼的地方在于,每个莲瓣内都以一种动物作主要纹饰,有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其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走兽或抬腿狂奔,或回头相顾;禽鸟或展翅飞翔,或站立栖息,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富有强烈的韵律感,让人能感受到生命跃动的激情。下层莲瓣内则一律为相同的忍冬草,以相对的稳定,营造出平和、恬静的气氛,烘托上层动物的生机勃勃。所选择的动物题材,或者是人们打猎中常见的动物,或者是具有和谐美满、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的纹样。碗内底中心,是一朵蔷薇式团花,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的鸳鸯,周围饰有忍冬云纹,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满的气氛。金碗通体以细密的鱼子纹做地。通过这些繁而有序的纹饰,写实与寓意并重的构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工匠的工艺水平,也能体会到人们追求兴旺和谐的审美情趣。

金碗圈足内的装饰主题,是罕见的鸳鸯图案。金碗外底有一只回首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中的鸳鸯。鸳鸯是唐代珍禽装饰中的主要纹样之一。鸳鸯与莲花同出,有成双成对,不弃不离的寓意,赋予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特殊的魅力。

唐代当时的宫廷金银器主要出自中央官署的金银作坊院。它和一般的作坊是不一样的,只要做得好,不计成本。唐朝把它作为一种等级的象征,三品以下不得以金银为食器,这实际把金银赋予了社会等级化的内涵。鸳鸯莲瓣纹金碗的内侧有墨书“九两半”三字。这种墨书标重在何家村窖藏及其他窖藏的金银器中常常见到,这是唐代管理金银器留下的痕迹。唐代金银器掌管者,为防止以轻换重,在每件器物上往往都以墨书标重,有的直接錾刻出重量,反映了金银器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李梅:最后,请您再给我们介绍下我国金银器技艺的情况吧。这个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如何体现出中西金银器技艺交融呢?

侯宁彬:中国金银器技艺起源于商周时期。汉唐时期,中国金银器技艺兴盛起来。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制造工艺涌入中国,受波斯、东罗马、粟特的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技艺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金银器技艺。唐代作为我国古代空前强盛的时代,其金银器的大量使用也表明了当时国力的强盛。

此时,中国的金银器技艺发展到了璀璨多姿、华丽精美的高峰,所以,唐代金银器也代表了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而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则代表了唐代金器制作工艺的巅峰水平,从这种层面上来说,我们面前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已经是我国古代金器的巅峰作品:来自黄河流域的黄金原材料和文化图案、来自萨珊波斯的制作工艺,以及来自印度与佛教相关的莲花纹样——黄河文化与迢迢丝路带来的异域文明风采,就这样在一只小小的金碗上悄然凝聚、交汇,所以,会被美誉为盛世大唐的缩影和“天下第一碗”。

编辑:张娟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