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凤堰 汉阴的梯田!探访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梯田群落

2024-09-06 09:34:11 来源:西安日报

“成功入选啦!这几年一直说带家人去转转,奈何抽不出时间,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挤出时间去看看。”西安市民鄢先生得知安康市汉阴县的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凤堰梯田看看。

汉阴凤堰梯田分布在汉江之北、凤凰山南麓海拔约400-800米之间,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西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古梯田群落。凤堰梯田不仅是工程效益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在呈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以及人文历史再现的同时,也对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凤堰梯田,这一中国北方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于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已经成为陕西安康一张“金名片”。

人与生态和谐共生 心中的“诗与远方”

汉漩路两旁,潺潺流水声、树叶沙沙声、鸟儿嬉闹声,在绿水青山中合奏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蜿蜒而上,记者来到凤凰山顶,俯瞰阡陌纵横的梯田,美景一览无遗。青山环抱着梯田,乡村点缀其间。错落有致的梯田,随着山势的上升,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宛若大地的调色盘。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于山上的树木。“我和团队已经来这里考察十几次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山、水、林、田、湖等资源,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同行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刘学应告诉记者,从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间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运转,完美诠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凤凰山在凤江堰坪处缓缓地舒展开来形成缓坡,南面的巴山像门户一样把汉江封围在缓坡台地入口处,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汉江水汽延缓坡上行形成暖湿气流,当遇到凤凰山顶的冷空气就会变成水珠附着在森林植被上面,形成充沛的雨水,回流到地面,加上地处北回归线的气候形成了风调雨顺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人们垦殖开荒的基础,古人正是巧妙利用了天工造物、风雨杰作的大自然力量营造了这一方福地洞天。”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说,这里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凤堰梯田四季分明,美景也皆不同。春季花开云梯如画卷,夏季层层绿浪泻山间,秋季金波万顷丰收忙,冬季白雪皑皑入云端。

近年来,汉阴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打造集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客家梯田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将吴家花屋、冯家堡子、太平寨、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创建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持续形成“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闻金谷飘香、冬赏雪落山庄”的梯田美景,不断增强旅游的体验性、经济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水旅融合,成为许多人的“诗与远方”,真正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灌溉文化生生不息

梦中的“田园生活”

清晨,家住漩涡镇茨沟村的吴大念骑着摩托车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忙活了起来。据吴大念介绍,凤堰梯田依靠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梯田灌溉系统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目前堰坪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郭布堰”。该古堰渠兴建于嘉庆初年,穿越茨沟村和堰坪村,长2公里多,宽、深约80厘米左右,可灌溉农田面积1000多亩,兼供区域内人畜饮水。渠首建茨沟银洞河,按三七取水法取水,即取整个河道水量七分,剩下三分为下游留作水源,遇大雨时节留出的三分河道可做泄洪使用,不至于冲毁渠首;渠身也是三七分水法,即主渠道与三条大分水渠的分水比例也是三七分,确保每条分水渠都能得到三分之一的水量,分水渠到每块稻田也是在渠底50-60厘米开进水口,取水量一至三成,留作剩余水源为下游使用。古渠道跨越茨沟和龙王沟两个流域,在雨季也是泄洪渠道,因取水只要一至三成,多余的水量和泥沙会随水流自然流向下游的龙王沟。

据统计,堰坪、茨沟当时共建有这种堰渠十八九条,累计可灌溉农田4000多亩,这些渠道保障了枯水季节梯田的灌溉用水、丰水季节排水防涝,从而起到了趋利避害的作用。汉江上升的水汽在山岚集结成水,通过茂密的森林收集并储存起来,形成丰富的地下水流经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流而被古人利用进行梯田灌溉。

凤堰梯田三面环山,汉江干流流经此处。自然环境的特点使此地常有云雾,形成局地小气候。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塘水和局地降水。人工开挖的沟渠与堰塘承接着山林水流与泉水,“田、渠、塘、溪”构成了完备的灌溉系统,实现了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

从2000年前的抱瓮灌溉,到春秋时期的桔槔灌溉、明代的渠堰灌溉,再到现在的凤堰梯田,时代的更迭,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现了汉阴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也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梯田及灌溉工程建设,使当地粮食平均亩产量超过1000斤,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民增收致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地对凤堰梯田的合理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都会抽时间来这里体验“田园生活”。难怪这里的人都说“平川的田园大坝,跟不上凤堰的沟沟坎坎”。

加强保护与利用

让凤堰梯田持续发展

“保护和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为人类保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遗产所在区域的发展,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兰宗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凤堰梯田,汉阴县成立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让凤堰梯田持续发展。

来到堰坪村乡韵家园农家乐,刚进门,一幅幅凤堰梯田美景的照片挂满墙壁。老板杨秋红刚送走游客,准备去自家田地里拍视频。“没有客人的时候,我就会去田坎上、树林里拍一些视频,把梯田四季的美景发到网上,宣传凤堰梯田。”杨秋红说,“游客来到这里,既看了凤堰梯田美景,又吃了农家菜,走的时候还会买一些特产。大家都对我们这里吃的、看的、玩的赞不绝口。”。

近年来,汉阴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按照“遗产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理念,将保护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就如当地农民所说,“这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起来。”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汉阴县出台了区域风貌管理办法,制定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凤堰灌区建设等相关规划,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维修养护项目、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等。同时,还编制了文物保护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域土地整治、灌溉配套、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强对遗产地居民的宣传,培养科技型人才,加强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学科的教育,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挖掘农业多种经营模式的专业队伍。进一步促进凤堰梯田生态、文化保护与发展相关项目方的认知与参与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共同保护好历史悠久的凤堰梯田。

金秋沃野美

水稻丰收归仓忙

金秋时节,凤堰梯田的1.2万亩连片水稻迎来了丰收季,蜿蜒盘旋的金黄色线条从山脚盘绕至山腰,层层叠叠的稻田与整洁的村庄、蜿蜒的道路、远方的青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农户们也抢抓晴好天气,确保颗粒归仓,勤劳的乡亲们穿梭在稻田中,构成了一幅祥和而广阔的秦巴山区农耕文明美丽画卷。

漩涡镇堰坪村是凤堰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种植区,来自江汉平原的移民后代们已将这里雕琢成了富庶田园。遍布山上山下的层层稻田里,村民们穿梭其间,切割、脱粒、粉碎秸秆、装袋打包一气呵成,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今年种了十二三亩水田,一亩地能达到一千三百斤的产量,今年比往年的谷子都好,三天能全部收完。我家还开了个农家乐,每年把自己吃的留够,其余都卖完了,来的游客都要带一些我们的富硒大米走。”漩涡镇堰坪村三组村民邹宗林掩不住丰收的喜悦。

村民们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水稻收成创历史新高,加之政府的补助政策,当地群众种植的积极性高涨,一边收着稻谷,一边已经盘算好了下一步整土还田、清沟引水、犁田除草的相关事宜。据了解,汉阴县现存古梯田涉及六个村,一万两千多亩,近年来,该县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带动当地农户发展油菜和水稻种植,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不仅实现了群众稳定增收,也让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讲好凤堰梯田故事,站在传承弘扬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制高点上审视我们的目标和行动,在延续民族精神血脉中挺立潮头、奋勇搏击,绘制水美中国,建设锦绣汉阴。”汉阴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乐说。

文/图 记者张松 通讯员吴学康 黄义 文婷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