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刘美)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榆林市定边县人、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石光银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石光银是全国治沙英雄,是现代“愚公”,他凭借着一双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中国治沙史上的一面旗帜。
入党48年,他初心不改,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成为基层共产党员中的杰出代表。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定边县海子梁乡的一个村子里。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坏水”“寸草不生之地”。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海子梁乡曾经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将过去这里的贫困状况表露无遗。每到春季,这里经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令人望而生畏的沙尘暴犹如一头饥饿的猛兽在这片土地上横行肆虐,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乡亲们总是被风沙撵着跑,父母无奈下带着他搬了九次家。7岁那年,石光银和邻家一个5岁的男孩虎娃在野外放羊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三天后,家人在30里外的内蒙古一个牧民家里找到了石光银,而虎娃却不知被风沙吹到了哪里,再也没有回来……这些痛苦的经历让石光银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彼时在海子梁乡农场当场长的石光银在看到文件后毅然决定扔掉“铁饭碗”去治沙。这在家人和乡亲们眼里简直是“疯了”,好多人嘲笑他是“石灰锤”。
这一年,他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石光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变卖家产,筹措资金,走上了植树造林的漫漫长路。“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枉活一世!我想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一定要把沙治住、把林造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石光银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治沙队伍。四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让沙窝窝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饽饽”沙漠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治沙最终是为了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石光银一直以来的心愿和奋斗目标。把肆虐的黄沙牢牢地固定住后,石光银想到,要想持续推进治沙事业,必须“向沙漠要效益”。
石光银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年的摸索,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苗木培育、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823万元,年收入680多万元,林木价值1.5亿元。
谁能想到,曾一度让人们一贫如洗、饱受摧残的沙窝窝变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饽饽”,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大家治沙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许许多多像石光银一样的沙海“愚公”聚集在一起,治沙与致富形成了良性循环。
捐资助学、修路帮困,石光银在埋头治沙种树的同时,一心一意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共帮扶贫困家庭300多户、1000多人因他脱贫,捐款捐物更是难以统计。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石光银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治住沙子。为此,他曾变卖家产、负债累累,也曾四次搬家,甚至痛失爱子……几十年来,总有人问起他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石光银的回答一直没有改变:治沙这个事不能这样算账,这是根本,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优秀林农奖”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荣誉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但在石光银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才是他最大的荣誉。
从1973年7月入党至今,石光银已是有着48年党龄的基层共产党员,多年来,石光银忠诚誓言不言悔,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过誓的,党的信念不能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你是共产党员,不给国家做事给谁做事;不给国家奉献、给人民奉献,给谁奉献。”
2018年,石光银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之前,他已连任过多届省、市、县级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老党员、老代表,石光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大代表要把人民装在心里头,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石光银的话语中依然充满干劲,就像那仍在“成长”中的沙漠绿洲焕发着盎然生机。
今年,石光银69岁了。饱经风霜的脸上被时间刻上了深深的皱纹,但每一条都写满了不屈和坚韧,那双看遍沧桑变迁的眼睛依然熠熠生辉。
总有人劝石光银歇歇,他的语气异常坚定:“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如今,他唯一的孙子石健阳在上大学后选择了林业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跟着爷爷,接过了父亲未完的工作,为治沙带来更先进的科技力量,成为第三代“治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