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陇州社火过大年活动中,来自高陵区的社火队在表演药惠竹马。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骑着高头大马、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关羽”,身材魁梧、怒目圆睁的“张飞”,悬浮在空中、英气逼人的“杨门女将”……震天的锣鼓敲起来,古老的社火耍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二开始,陇县各村就开始陆续装扮社火,从农村到县城、从白天到夜晚,随处可见社火走村串户、过街入巷游演的身影。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装扮的社火齐聚县城竞展风采,数十万游客和当地群众将整个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是陇县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也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006年,宝鸡民间社火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陇州社火”因其色彩浓烈、笔触细腻的脸谱和原汁原味、丰富多样的表演等,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自觉传承发展,社火——这项有着悠久历史、寄托着乡愁的民俗文化艺术,已成为陇县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和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薪火相传的古老艺术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汉代,陇县就有每年正月耍社火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全县各村社火昼夜不绝,并逐渐形成了村村“赛社火”的风俗。
“随着一代代艺人和当地民众的自觉传承和发扬,陇州社火已发展成具有明确类别、表现形式和服化道特色的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说。
陇州社火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寄托着人们降妖驱魔、辟邪镇宅、祈福求祥的美好期盼,因而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重现古战场刀光剑影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血腥搞怪的“血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还有抬社火、车社火……20多种类型,不一而足。
配合不同的类型,陇州社火的表现形式也很是丰富,比如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因此,陇州社火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主要靠社火表演者繁复夸张、色彩鲜明的服化道来体现。其中最为重要、最有当地特色的要数社火脸谱。
每次社火游演前,陇县天成镇王马咀村的社火脸谱老艺人王启明都会从一大早忙到天黑,用手中的画笔,在村民脸上精心绘制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脸谱,黑脸包公、红脸关云长,都是他最拿手的作品。关羽左颊上的“七星痣”,杨七郎额上的虎形,典韦额上的双戟,他画得都尤为传神。
“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关于社火脸谱的用色,王启明了然于胸。“人说,‘若要善,观音面。若要奸,三角眼。若要恶,眼睛鼻子一撮撮。’”王启明说,五官的布局、形状,以及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不同的脸部纹饰,也是体现人物特点很重要的手法。
“事实上,陇州社火是一种集合了戏剧、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古老民间艺术。”苏黎明说,其戏剧元素体现在,作为一种哑剧,表演者主要依靠动作和表情来展现故事情节,观众通过社火脸谱来解读人物性格;其音乐元素体现在,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必须按照锣、鼓、镲等民间乐器的韵律节奏,相互配合,完成表演内容;而其美术元素主要体现在设色、图案、布局等方面。
在城市里巡演的陇州社火
春节里的全民狂欢
扮社火、接社火、看社火,全民参与“闹社火”,是陇县百姓每年春节期间最红火热闹的娱乐活动。
“陇州社火,可以说是春节里的全民狂欢,因为社火表演男女老少皆宜,且因其走村串户的表演特性,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陇县城关镇小沟村社火会会长王斌表示。
今年春节期间,陇县各村从正月初二就开始装扮马社火,参加表演的人每天从早晨3点多便起床画脸谱、穿衣服,晚上表演结束收拾完已是半夜,但是大家谁也不喊累。相反,谁要是被选中参加表演,便觉得是件极其光荣的事情。
随着一长串鞭炮声响彻天际,村民就知道,该自家“接社火”了。今年正月初五是陇县曹家湾镇三里营村火星殿社火会今年第一次装扮游演,村里人约好:社火队到每户村民家中巡演两圈。
站在自家门口,看着越来越近的队伍,三里营村村民李晓霞终于看清了表演阵仗:走在最前面的是黑花脸“黑虎”和红花脸“灵官”,紧随其后的是“关公”“财神爷”等,他们威风凛凛地行走在村庄巷道,受邀进入一个个村民家中,在庄院每个角落进行表演。
李晓霞瞅准时机,往自己最喜欢的“关公”手中的大刀上绑上了象征美好祝愿的红被面。“每年过年都少不了社火,社火这么一来、一转,这个年好像才完整了。”李晓霞说:“社火不仅带来了喜庆热闹,也寄托着人们对一年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
“历史中的关云长是一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形象,也是最受乡亲们欢迎的角色之一。”“关公”扮演者曹少波说,每次扮演,他都会反复揣摩关云长的人物性格,努力把角色扮演得更好。
社火表演所需角色很多,不仅有演员和指挥官,还有鼓乐手、化妆师、后勤服务人员,一支社火队伍少则由二十几人组成,多则五六十人,乃至上百人,人数越多,场面越震撼、也越有气魄,围观群众也越多。
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吸引了年轻人。在队伍里当鼓手的苟少飞今年刚刚20岁,虽然此前从未接触过打鼓,但家乡的社火队成立后,他主动担任了鼓手一职。“为了首次社火游演能够顺利完成,我特意向村上的老人学习了之前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鼓点,又去了县上的文化馆向相关负责人学习县上的鼓点,与我们村的特色相结合,谱出了一份专属于我们村的鼓点。”苟少飞说。
“前些年,村里的社火停办了很多年,但是我们不想让它消失。”三里营村火星殿社火会会长李斌说。为了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李斌决定带头重组社火队。这个想法从2021年开始萌芽,经村委会投票表决、募集资金,直到2022年3月想法落地。李斌说,对于今年的游演,大家都很满意,但是他还是想让社火的规模更大些,服装、道具更好些,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社火。
现在,像火星殿社火会这样的社火会,全县共有300余家,可以说是“家家有特色,场场有‘绝活儿’。”
各村的小游演,最终汇聚成了每年元宵节在县城举行的社火“大狂欢”。每年正月十五,陇县各镇村社火队伍便会欢聚一堂,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同台竞技”,众多表演队伍和群众汇聚一堂,掀起一波又一波喝彩声。
作为一种乡愁的寄托,陇县人不但在家乡耍社火,在外也不忘耍社火。“咱们陇县人在苏州打工的有两三万人,每年春节有很多人不回家,为了让大家过个热闹年,这几年,我们也组织大家在当地耍起了社火。虽在异乡,但耍起社火就和在家里一样热闹。”陇县驻江苏劳务协作工作站的朱明理说。
陇州社火
产业化孕育新希望
留住乡愁记忆,守护非遗明珠。如何让陇州社火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陇县也作了很多探索。
“社火文化要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特色化打造、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苏黎明说。
在这方面,成立于2011年的陇县煕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开了个好头。“公司依托原河北镇李家下村社火会,成立了集挖掘、传承、创新、表演陇州社火和民俗旅游接待、民间工艺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公司负责人王忠厚介绍。
公司成立以来,在陇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原有社火表演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出具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的梿枷棍社火,排练了“群英梿枷棍套梨花枪”“三英战吕布”“五尺棍破梿枷”“民间小调唱腔表演”等30多个特色社火节目,增强了社火的表演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特别是创新排演的“天地社火 百姓舞台”节目,吸引了省内外多位民俗专家专程来当地考察。
“这几年,我们多次受邀到湖北、浙江、贵州、湖南等地演出,很受当地观众喜爱。”陇县煕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忠厚说,目前全县已经成立类似的社火演艺公司3家,为社火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社火产业繁荣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文旅融合发展,是陇县近年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近两年,陇县探索出将社火这一民俗文化“大餐”引入关山草原景区,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
“关山草原和陇州社火都是陇县的金字招牌,这两年我们把平时只在正月里表演的陇州社火引入关山草原,既实现了社火常态化表演,也为关山草原增添了一抹文化色彩。”关山管委会副主任秋建平说,无论观众是坐在草地上观看社火表演,还是和社火演员一起互动,都是一种特别的旅游体验。
“陇州社火历经千年传承,流传演变到现在,成为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新途径,谋求新举措,让陇州社火的生命力越来越旺,走得越来越远。”陇县县委书记叶盛强说。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晓光 通讯员梁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