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派话剧何以名动全国

2022-04-22 09:45:32 来源:陕西日报

陕派话剧何以名动全国

《路遥》剧照。

真实如你我生活,平凡如你我人生。

3月6日晚,在北京首都剧场,当陕西话剧《路遥》的剧情推向高潮时,台下抽泣声连成一片,大家无不被路遥的奋斗精神深深触动,也为他的过早离世而扼腕痛惜。

演出结束,首都剧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部戏,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舞美好、作曲好!”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评价《路遥》,“品相庄严、厚重平实。”他甚至感慨:“久违了,这才叫为人民大众的艺术!”

不仅《路遥》,近年来,一批陕西精品话剧在全国话剧界和演出市场赢得高度赞扬,再次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中国话剧市场。

其中,《白鹿原》全国巡演432场、《平凡的世界》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麻醉师》《柳青》分别荣获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话剧《长安第二碗》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一时间,陕西话剧名动全国,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陕派话剧何以红遍全国?它从哪里走来?是如何传承创新的?它的独特魅力又在哪里?

《郭双印连他乡党》剧照。

扎根 不辞使命

今年是翟卫国在西安话剧院工作的第50年。

1972年,翟卫国从西安市第二十四中学毕业。由于上学时经常参演学校排练的小戏,再加上个子高、形象好,毕业后就被招进了西安话剧院。

西安话剧院成立于1953年4月,起初是由西北艺术学院和西北局党校文工室合并成立的西北人民话剧团,1954年改名为西安人民话剧团,1960年改名为西安话剧院。这时的西安话剧院是中国话剧八大院团之一。

“话剧院的前辈都是德艺双馨的艺人,他们对青年演员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翟卫国回忆,“每次演出,卸车、装车、装台、拆台,上至院长下至普通演员,大家不怕苦、不嫌累,全都一起干。”

作为国有院团,地理位置上又靠近延安,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西安话剧院义不容辞的艺术使命。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安话剧院先后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舞台光辉形象,如话剧《巍巍昆仑》《西安事变》《毛泽东的故事》等。这些话剧,气魄宏大、场面壮阔、艺术典雅。它们既给人以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又给人以高超的艺术享受。

翟卫国介绍:“那时,外省话剧内容很少涉及延安,而西安话剧院则创作了一批反映红色主题的剧目,为戏剧舞台塑造领袖人物作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由此在全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西话风格’。”

20世纪70年代后,话剧作为百姓享受艺术生活的重要途径,受到强烈喜爱和大力支持,迎来发展黄金期。

“当时可谓一票难求,几乎场场爆满。记得话剧《万水千山》演出前,群众夜里专门到新城剧场门口排队买票。”翟卫国笑着回忆,“因为票卖得紧俏,院里的演员也每周限购4张。有次一位老同志想要换我的购票名额,还提出要拿他从上海买的新凉鞋来交换。”

在西安话剧院成立30周年时,曹禺题词:“社会主义的戏剧是一团火,点燃许多人们的心,照亮许多人们的心。”

陕西的话剧院团里,有着光荣历史的还有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它的前身为成立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文艺工作团,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表演艺术院团。

陕西人艺老一辈演职人员大都是军人出身,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为人民而演、为人民而歌的奉献精神。

2018年,在陕西人艺建院70周年时,陕西人艺原院长张丕民回忆:“20世纪80年代,我们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剧团带三部话剧同时进北京,到现在还没有人破这个纪录。这三部话剧分别是《白居易在长安》《古城墙》《安家小院》。当时有一篇文章叫《长安三部曲誉满京华》。”

《长安第二碗》剧照。

坚守 实现突围

70余年,有阳光也有风雨、有辉煌也有艰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流行音乐、电影等外来艺术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话剧舞台在10余年间门庭冷落,演艺人才和观众双双流失。

“院团很多演员都去演电视剧或者拍电影了,剧院排的戏没人来看。能坐1000多人的剧场,来看戏的只有100多人,偶尔人能坐满一半,我们就觉得观众很多了。”说到这,翟卫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1990年后,西安话剧院从全额事业单位变为差额事业单位,运转陷入困顿。

1995年,翟卫国被推选为西安话剧院院长。

如何创收,是摆在翟卫国眼前的当务之急。翟卫国介绍:“我们把西安话剧院门口的杂货铺拆掉,盖了60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租了出去。有租金后,才能发工资、排练话剧。”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他们的文艺创作始终没有停止。

1995年,西安话剧院联合甘肃话剧院,创作出以中美建交为主题的大型话剧《艰难时事》。由张克瑶扮演毛泽东、刘法鲁扮演周恩来,整台戏用高度凝练的手法,通过11个历史场景,恰到好处地再现了那段“艰难时事”。这部戏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一亮相,便大受好评,专家们认为“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台好戏”。

《平凡的世界》海报。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西安话剧院创作了大型话剧《轩辕黄帝》。翟卫国介绍:“拍《轩辕黄帝》时,资金很短缺。我们四处找企业家赞助,一点一点把钱凑了出来。”

2001年,西安话剧院创作出大型纪实反腐话剧《命断赣江》。该剧在纪实的基础上展现了灵魂深处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演艺界引起极大轰动。该剧累计在全国10余个省份连演180余场,场场满座,观众反响强烈。

弘扬主旋律、宣传真善美,是陕西话剧的使命与担当。

2005年,以铜川市优秀共产党员郭秀明事迹改编的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一经上演,一炮而红。这部戏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曹禺剧本奖、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为西安话剧院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说到这里,翟卫国感到十分自豪。他笑着说:“《郭双印连他乡党》几乎把中国戏剧界的奖都拿完了,无疑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白鹿原》剧照。

2009年后,国家对演艺行业进行“事转企”改制。陕西话剧院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与其等靠要,不如把戏演起来。”2012年10月26日,李宣从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的职位上转业到陕西人艺,接过了院长的接力棒。当时陕西人艺已连续7年没有排演一部大戏,职工收入大幅减少……

接任后,李宣仅用40天时间排演的小戏《欲望酒吧》,一经上演就赚了20万元。自此,李宣把“小剧场”作为打破困阻陕西人艺发展坚冰的突破口。仅2013年,他们就排演了13部新戏。

“小剧场”话剧激活了陕西人艺的演出事业,还为剧院日后排演大型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锻炼培养出一批年轻活跃、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

《柳青》剧照。

繁盛 红遍全国

被誉为“中国文学重镇”的陕西,秉承延安文艺传统,有以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众多陕西作家的文学经典,为陕派话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话剧在更高层次获得创作空间。

2015年12月30日,经过两年的筹备,话剧《白鹿原》在西安人民剧院首演。该剧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赢得观众好评和市场认可,全国巡演432场,票房名列中国话剧前十。为确保每次演出的效果,李宣制作了演出日志,对舞台、副台、后台、装台、拆台、物流以及住宿等进行制度上的规范。

随后,李宣将陕西又一部茅盾文学奖巨著《平凡的世界》搬上舞台。2018年1月,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国家大剧院首演,3108张门票提前两个月就售罄。该剧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仅2021年就在全国35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64天的巡演。

今年2月25日,话剧《主角》在陕西大剧院正式首演,以此构成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特地赶到西安观看了《主角》演出,看完戏后他说:“如果文学是树,那么话剧《主角》就是倾心打造出的家具。这些年陕西人艺拿作品、拿人才说话,用话剧的艺术样式去表达人文、表达世界,并且表达得更真切、更具真实感。”

如果说陕西人艺的话剧以宏大叙事还原经典见长,那么西安话剧院的话剧则以塑造典型人物而闻名。

2015年,翟卫国从西安话剧院退休随之被返聘,任雪迎成为西安话剧院新一任院长。2016年西安话剧院原创话剧《麻醉师》成为戏剧界的一匹黑马。

越真实就越有力量。编剧唐栋为深入了解主人公陈绍洋,用了近20天时间采访了陈绍洋以及他的妻子、女儿、病人、护士、领导等。

《麻醉师》把现实中发人深省、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搬上舞台,展现了陈绍洋不为个人逐利、守护患者生命、燃烧自己生命的事迹。最终,该剧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文华大奖”。

《主角》海报。

2019年,西安话剧院邀请唐栋执笔创作的话剧《柳青》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唐栋说:“其实之前我也给其他院团写过剧本,但并未获过这么大的奖。但是给西安话剧院写一部就有一部获奖,我想这得归功于整个团队的力量。”任雪迎也认为:“一台戏的成功,一定是演员、舞美、创作、管理、宣传人员的通力合作。”

2020年,西安话剧院再次与唐栋等人合作,推出原创话剧《路遥》,由国家一级演员谭希和领衔主演。

任雪迎介绍:“《路遥》延续了西安话剧院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同时创新加入陕北说书、黄河纤夫、全息投影技术等新颖的舞台呈现元素,通过再现路遥生命的重要片段,彰显路遥的奋斗精神,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正向思考。”

谭希和说:“演路遥最大的难处是,现实中有很多人认识路遥,见过路遥,他们熟悉路遥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这就要求我在饰演这一角色时,不仅要形似,也要神似。”为此,谭希和观看了很多和路遥有关的纪录片和影视资料,学他走路、说话、抽烟的样子,捕捉他的精神内核。

“我把自己当作路遥,去真切地感受他的高兴、他的痛苦、他的兴奋,生命走到最后时的深深惋惜。”谭希和深情地说,“每次晚上演出完,回家以后久久不能入睡,感觉自己冥冥之中和路遥的灵魂发生了多次碰撞。”

今年是路遥逝世30周年,《路遥》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剧目,3月5日和6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感动了众多观众。正如《路遥》台词中所说:“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成为弱者黑暗中的一盏灯、寒冷时的一盆火。”

多年来,陕派话剧继承和发扬着源自延安时期话剧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体现出庄严的使命感、厚重的文化感、题材的史诗性,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无不洋溢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加上具有真实、朴素、自然、亲切的舞台风貌和厚重深沉的美感,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喜爱。

岁月沧桑,数代传承七十载;前程似锦,而今迈步从头越。陕派话剧必定迎来更加繁盛的创作期,成为陕西文艺界的一张耀眼名片!(记者 李向红 师念)

《麻醉师》海报。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师念翻拍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