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竹子安逸得很哟!”
4月中旬,云南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54岁的村民龙顶学和妻子正在自家竹林里收笋,一上午忙活下来已收了8、90斤,“自家300多亩地大概2/3的面积已投产,去年光竹笋就卖了差不多17、8万块钱。”
龙顶学的家不是一直这么“安逸”。2019年前,龙顶学夫妇日日上山,育竹苗拔杂草,最忙碌的时节就在山上由树枝和编织布搭起的“窝棚”里住一个月。但对于这个要供养四位学生,赡养两位老人的家庭来说,一家人的生计仍是捉襟见肘。
转折发生在几年前,随着市场对于竹笋需求量的规模化提升,加之竹林陆续投产,龙家日子终于迎来转机,不仅脱了贫,三层楼的新房今年初已基本完工。采笋季时,一家人再不用徒步跋涉数公里,而是开着新置的小轿车到林地采笋,单程时间较走路节省近1个小时。
龙顶学在削刚采的竹笋
龙顶学所在的大关县,2020年已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当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竹类植物富集区之一,尤以筇竹为甚,目前有筇竹林101.83万亩,已投产35.8万亩。随着近年来县政府大力发展“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县上竹笋加工厂投产,当地竹笋价格逐年上涨,带动村民收入增加。
村民们介绍,在稳定增加的市场需求下,每斤筇竹笋收购价从过去三四块一路涨到了今年的六七块,大家种竹子的干劲一年比一年足。据了解,当地筇竹林2022年综合产值14.8亿元,惠及群众17.3万人,竹产业投产区人均依竹增收3226元。一根根“小竹笋”已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笋”、“幸福笋”。
龙顶学家的三层楼房今年基本完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前述龙顶学一家生活的变化,就是当地培育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缩影。
进一步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主攻方向,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常有食品工业企业的身影。近年来,多个云贵川交界区竹资源丰富的县城,纷纷引入竹笋加工企业,竹笋经过加工,变身为泡椒笋、火锅笋片等多种加工产品,产品货架期和附加值得以延长和提高,带动原料需求和采购价格一路上涨,进而惠及了龙顶学这样的笋农。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过程中,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之外,食品工业企业等民营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依托强大供应链布局,食品企业锅圈食汇正发挥自身特色,成为民企以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
成立于2017年的锅圈食汇,近些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通过一套覆盖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各环节的特色餐饮美食全链路供应体系,盘活了其在国内分布众多的食材原产地经济,并有效促进相关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及本地化就业。
公开资料显示,锅圈食汇的产品品类有700余款,其通过在大范围乡村地区开展农副产品采购合作,以及在部分区域投资兴建食材加工厂,守护消费者舌尖美味的同时,亦促进了乡村产业升级,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例如,前述云南大关县,就是锅圈线下门店在售的笋类产品的原料来源地之一,此外还包括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县区。当地数百万亩的竹林辐射周边近500个村落20余万人,每年采笋季上山采笋的农户超过10万人。
据了解,万余家锅圈门店每年消耗笋类原料上万吨,这些笋类产品由与锅圈合作的、接近原料产地的3家工厂加工生产,工厂自身能解决当地包括脱贫户在内的上千人的直接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当地村民采笋等收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考虑回流乡村。
现年28岁的银吉村村民李丁强自成年后便外出打工,在砖窑干过,送过水,跑过快递,最苦的时候在超过60℃高温的百米砖窑隧道里一干就是10个小时,一个月挣4000多块钱。看到老乡们不出村就能挣钱,今年春节以来,李丁强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回老家,一待就是3个多月。
刚采了部分笋的李丁强
“家里30多亩地,投产了近20亩,去年收笋赚了差不多6万块钱,今年想把剩下的荒山都种上竹苗,待全部投产后收入应该能负担家里开支,到时就不想出去打工了,山上劳作比打工强,实在累了能休息,还能陪在娃儿和父母身边。”李丁强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各地乡村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们钱包鼓了,参与度越来越高。未来,政府将持续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其中,以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的锅圈食汇,或将成为更多企业的样板。政企合力助农增收,将令更多诸如龙顶学一样的老一代笋农“守得住”,“老无所忧”,也让更多如李丁强一样的年轻一代笋农“回得去”,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