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春潮,1993年4月,合肥经开区破茧而出,一路探索工业化、城市化,于2000年晋升国家级,现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国家级经开区第11位,全省开发区首位。
辖区面积268.97 km²(南区建成区83.12 km²,北区新桥科创示范区185.85 km²),南区有29.85 km²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块。设有合肥经开区综保区。
历经20多年发展,大工业立区的经开区,近年来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面临解决南北双城发展不平衡、转型升级发展不充分的双重重任。为此,经开区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为主抓手,南优北拓,全面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重塑发展引擎,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勇当合肥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开路先锋。
聚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经开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大众汽车等一批产业龙头带动,“新芯”产业(新能源汽车、芯片)抢占世界风口,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笔电产量占世界1/8、冰箱产量占国内1/4),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存储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在创新、开放、绿色等领域更创造了诸多国家级经验,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荣誉。
2020年,全区实现GDP1114亿、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进出口138亿美元,占全市36%,招商引资649.4亿、增长12%,新引进3个百亿大项目。2021年经济指标高位增长,上半年GDP增长14.9%;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3%,三产增加值增长13.3%,实现招商引资627亿,超额完成全年度任务。
全面推进创新转型升级
抢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机遇,加速建设科技创新策源承载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科技创新增效增质。以“科创+产业”,建设科技园区,营造“四生”融合发展生态(自然生态、生活生态、产业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
——构建“两湖科创圈”。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布局创新空间,吸引高端创新要素。现已建成13个、在建6个科技园区,共计317万㎡,形成7大创新平台、15大众创空间(国家级3个)、15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4个),汇聚万名人才、千家企业、1800个科技项目。
——建设协同创新“大平台”。与清华、哈工大、天大、北外、复旦、中科大、安大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清华公研院聚焦公共安全技术开发应用,正形成“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公共安全产业,辐射50多个城市并输出海外,成为全国典范,其巨灾科学中心成为首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库项目。哈工大研究院集聚59家机器人上下游项目,形成7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高企、19家规上企业,制定11项国家、行业标准,承担10余项国家、省级重大专项,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一体化操作系统算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研究院之一的大健康研究院落户运营。
创新激活一池春水。近年来,经开区R&D占比达3.6%,培育出高企415家,诞生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98家(国家级19家,省级以上125家),催生服务创新的基金总规模达1254亿。今年1-7月,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5992件、增长34.65%,PCT国际专利申请848件、增长2019%,占全市8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3.1%。
产业创新提品提速。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腾退落后产能和大力培育战新产业,优存量、扩增量,生成新旧产业增长双动能。2020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1%,并诞生了合肥首家千亿企业——联宝科技。
——战新产业快速崛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战新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企业62家,产值达到百亿规模。长鑫存储实现国内首款自主研发DRAM芯片量产,产能稳步提升。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集聚企业52家,2020年产值增长21.8%,累计产量6.8万辆,占全市比重超过98%。大众安徽制造基地7月1日开工,明年6月竣工、8月新车下线,年产能36万辆;研发中心一期投用,300人研发团队已到位。新桥智能电动汽车制造项目正推进四大厂房及能源中心建设,钢结构已封顶,明年9月整车下线。江淮蔚来制造基地扩建项目明年一季度建成投产,产能提至30万辆。
——主导产业焕发新机。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合力等2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5家智能工厂,124个数字化车间,收回低效用地5000亩,使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加速智能化、高端化,实现质效双升。智能家电产业拥有海尔、美菱、长虹、美的、晶弘“五朵金花”,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70%。装备制造产业涌现应流、永升、东方节能、神马、中辰、中亚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落户芬兰比克希、意大利马瑞利、日本阿雷斯提及美国康明斯、安道拓等多个全球知名企业。快速消费品产业集聚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统一、花王等全球领军品牌和洽洽等国内第一品牌。
开放创新扩容扩量。高标准建设开放载体,高定位建设自贸试验区,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开放高地。今年1-7月,实现进出口99.8亿美元、增长28.6%,利用外资4.4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近70亿美元,拥有39家世界500强设立的76家企业,聚集日立等知名日企39家,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
自贸试验区已复制推广89项改革试点制度,在全省首创“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双元制’教育”“联宝全流程‘外发加工’模式”“合力集团加工贸易新监管模式”等创新事项。截止6月,新设企业1944家,注册资本491亿元,签约项目136个、总投资额909亿(占全市51%)。经开综保区2020年位居全国第13位,今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329.9亿元,占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额的64.6%。派河国际物流园建设“公铁水联运”物流枢纽,8个2000吨级泊位港区一期建成,航道具备1000吨船舶通行能力。
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
新桥科创示范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原为肥西县农业乡镇,2013年划入经开区,自此陆续投入180亿,以建设为主导,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以建设合肥融入世界的开放型国际新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国际科创门户为方向,打造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港产城”融合的新区开发高质量样板,到2025年,将实现GDP400亿、人口30万,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
聚焦“国际化”,建设通达世界的航空港。新桥机场2018年跨入千万级区域枢纽机场行列,现开通航线101条,通航60个城市,2020年航空港国际货邮吞吐2.33万吨,逆势增长43.7%。今年底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开工,省市投资超200亿新建35万㎡T2航站楼、17.5万㎡综合换乘中心(GTC),配套建设轨道S1线、合新六城际铁路,构建空、铁、公多式联运体系,形成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链接国内、联通世界的全省唯一综合交通枢纽。
聚焦“科创式”,建设新兴产业的聚集地。依托投资1500亿长鑫项目和电子化工集中区建设,落地“卡脖子”关键项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自主安全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进占地11.3km²、百万辆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形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壮大航空物流、电商物流,发展航空服务、国际商贸等产业,形成国内一流航空及关联产业。依托投资500亿、9.2km²的华侨城国际小镇建设,引入总部经济、商业服务、创意设计、科技交流、会展文旅、休闲娱乐等项目,打造多业态融合的现代服务业。
聚焦“生态型”,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城区。以新桥东部生态、西部田园、中部宜城的自然禀赋特点,营造“岭渠相融、河湖相映、林田相间”的田园生态型城市风貌。
“十四五”是经开区由“二次创业”转向“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经开区将围绕合肥“五高地一示范”任务,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定位,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着力推动“四新”经济集聚发展,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实施“2121”产业培育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2个产业规模均达到2000亿元,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2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GDP实现2000亿,力争翻番,综合发展水平跨入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