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西安、铜川。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118名记者实地走访两市多家企业、园区、生产基地。
丝路科学城:
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将带动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5万亿
丝路科学城启动之初,就定下了“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设目标。9月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西安丝路科学城。秦岭山巅云卷云舒,科学城内,伴随着紧张的施工,一座座楼宇正拔地而起。经过两年建设,一座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形象已初步显现。
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成为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丝路科学城总规划面积220平方千米,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聚集十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形成“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现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省级创新平台25个。作为未来三十年引领高新区迈向新征程的主阵地,丝路科学城的目标定位为: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建设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城。
据介绍,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到2035年,聚集人口150万,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带动西安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到5万亿,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每秒运算30亿亿次,堪称西部“最强大脑”
走进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安静运转。在这里,西安的路网监测、应急指挥、公众出行等智慧交通全场景正迎来数智化变革。
9月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西安市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该中心位于雁塔区未来产业城,目前已建成的一期项目AI算力达300P,是西部首个、目前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堪称西部“最强大脑”。
算力300P,意味着这里每秒可进行30亿亿次的半精度浮点计算,在24小时内就可处理数十亿张图像、数千万人DNA、10年左右的自动驾驶数据。
凭借强大的算力,中心联合一线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人工智能企业共同推出中科视语“秦岭·秦川交通大模型”等多个大模型研究,打造了高校科研院所与计算中心的两创融合试点。
“‘秦岭·秦川交通大模型’是一个千亿参数级别的模型,预训练阶段大概需要140P左右的算力。如果自建机房、自购服务器,需要几千万元的前期投入。”中科视语(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淼介绍,和未来计算中心合作后,通过弹性租用算力,成本是自建机房和训练集群的1/10左右,可以很快投入使用,在交通安全管理、道路管理养护、城市角度治堵等多种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未来产业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左腾表示,中心为人工智能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精准可靠的模型训练及推理服务,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算力的多样化需求,将进一步赋能本地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能级快速提升。
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
见证“冻鱼复活”,“奇迹”在秦创原发生
和AI对阵象棋,见证低温冷冻的小鱼重新复苏。在秦创原的科技成果展上,这些科幻的场景已经变成了人们触手可及的现实。
9月6日下午,在陕西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六旋翼排爆无人机、单晶硅电池片等在内的数十种科技创新成果展品相继亮相,显现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创新“原”动力。
现场最受人们关注的当属“低温人动物模拟实验”,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在众人的目光中,实验人员将金鱼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急速冷冻,随后又将其放入温水。短短几分钟,冻得僵硬的小鱼重现活力。
陕西银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温先槟表示,这一技术应用可于生物医学,直观地演示了实验动物深低温冻存后,及时复苏可正常存活的情况。“这是全国首个人体低温保存技术,标志着我国深低温冻存及复苏技术取得质的飞跃,人体断指也在最长冻存84天后再植恢复供血。”
作为面向全省科技创新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窗口,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聚集成果转化、人才、政策、科技金融等全要素资源,打造智能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线上服务平台,已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55家,引进认定高层次人才359名,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38580名。
两年多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政策与人才模式模式全面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取得了阶段性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广泛关注。
铜川凯立稀贵金属催化剂生产线项目:
填补贵金属材料规模化生产铜川区域的空白
9月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另一支队伍来到铜川凯立稀贵金属催化剂生产线项目。
铜川凯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是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铜川凯立主要拥有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和催化氢化技术示范性生产平台项目,分别投资2.5亿元和1.3亿元。
“我们主要是生产再利用稀贵金属,其中的铑,最贵的时候每克7000元,现在是每克1040元,目前我们每年循环使用200公斤左右。”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之翔介绍道。
张之翔介绍说,稀贵金属项目建设内容为2000吨/年新型纳米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线、2000吨/年稀贵金属催化材料资源循环再利用生产线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平台、绿色催化合成技术中试平台,可以承接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咨询以及催化合成代加工业务。
催化氢化项目主要建设催化氢化技术研发及检测线、氢化合成车间等,项目建成后将拥有年产各类高端专项化学品及医药中间体1000吨的能力。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贡献税收4040万元,带动就业200人。项目达产达效后,将有助于铜川及周边贵金属材料规模化生产,填补该行业地区空白。
记者现场了解到:今年3月,铜川凯立的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再利用产业化项目和催化氢化技术示范性生产平台项目已进入投产阶段,3月至7月完成产值10865万元。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厂房的主体建设。
(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之翔向采访团介绍项目)
(铜川凯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列的催化剂)
德祥实业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
菌棒出口韩国,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该项目位于铜川耀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聚焦香菇两端菌种、菌棒和产品深加工难题,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33.12亩集菌种硏发、菌棒生产以及深加工为一体的技术核心区,建成年产1000万棒菌棒生产线和年产300万瓶的香菇酱生产线,建成菌棒冷冻打包、农产品分包车间。
项目同时形成资金托管、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借棒还菇”等香菇产业助农帮扶模式,辐射带动庙湾、照金、石柱、瑶曲、小丘、孙塬、董家河和关庄等镇2000余户脱贫户发展香菇产业。
“公司借菌棒,送技术,让农户零风险、零投入参与到香菇产业。农户前期拿菌棒时不需要作投资,菌棒拿到手后自主种植,每个种植基地公司都配备了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收成后公司帮找销路,把控农户种植香菇的品质和客商价格。”公司工作人员郑飞介绍道。
“借棒还菇”的模式即是公司负责菌棒的生产和香菇深加工,农户做中间种植。农户前期的销售额先还公司菌棒的款,剩下的就是个人纯利润。
“一个菌棒的成本是5元,剩下的就是纯利润。一个菌棒产4茬菇,一家四口人基本能种3万多棒。一个季度算下来净利润在七八万元左右。”郑飞说。
公司生产的菌棒首先满足农户种植,再出口韩国、美国等地。据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制作菌棒1000万棒、年培养出口菌棒400万棒,可实现菌种自主研发和四季实验示范出菇。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收入4100万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年税收300余万元,解决就业500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左右。
(德祥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直播,销售加工出的香菇酱、香菇脆等特色农产品)
(德祥实业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恒温培养室。种植之前,菌棒要在24摄氏度以下的恒温环境里培养4个月。)
铜川陈炉古镇:
炉火千年不绝,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
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发展而留名,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部的陈炉古镇是当今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基地,素有“渭北瓷都”之美称。
走进陈炉古镇,民居依山排布,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罐罐垒墙错落有致,成为古镇一道迷人的风景线。脚下也是瓷片铺路,极具观赏性。
据悉,陈炉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炉火一直不断,创造了世界同一个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纪录。陈炉陶瓷生产工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也属最原始的手工工艺,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和活标本。
近年来,在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陈炉古镇先后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和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王家瓷坊是陈炉古镇规模颇大的瓷坊。第六代传人王战军感慨说:“我们家乡山上有宝贝,揭开山皮遍地都是宝,靠山采土制泥做瓷器。我们会守着这炉‘三味真火’代代相传,越烧越好!”
(窑洞层叠、罐罐垒墙、瓷片铺路,夕阳下的陈炉古镇极具油画感。)
华商报记者 常彭朵 白仲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