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注入改革“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2018-05-18 11:55:50 来源:新华社

 西安:注入改革“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 (记者 陈晨)作为西部科教资源高地,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通过营造以高校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生态圈、打造硬科技之都、探索科研院所自主考核等方式,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记者走进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感受到,这里长期富集的科教优势,正在加速释放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教授+企业家”填平产学研间隐形鸿沟

一家创立不久的科技型公司,不到一年就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商用车辆巡检机器人,产品实现小批量生产,公司步入良性循环。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张朝辉创办的西安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交出的“一年级成绩单”。

依托西安交大的科研平台,张朝辉团队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外自主定位与导航”技术十分领先,但由于缺乏应用场景,团队的产业化之路曾颇为艰难。在西安交大一八九六科技双创基地的种子轮投资支持下,加上在深圳的交大校友牵线搭桥,企业很快拿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百万元订单,迈出成长关键一步。

张朝辉曾经的困扰并非个例。西安交大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文坦言,由于缺少市场调研,缺乏政府引导、金融资本介入和社会资源汇聚,高校的科技成果往往距离市场需求有较大距离。

为填平产学研间的隐形鸿沟,2017年4月,西安交大与其校友企业家共同发起设立了市场化运营的西安交大一八九六科技双创基地。这个国内首家以“母校+校友”和“教授+企业家”为运营模式的双创平台,打通了校园内的技术资源和校园外交大校友的企业资源,形成了物理空间、创业服务、产业承接、投融资等要素齐备的开放生态。

“依托校友企业家资源,双创基地设立了西交科创基金、西交种子基金等,打破了成果转化资金瓶颈。学校的科技成果在这里实现转化,也把人才输入社会。”西交一八九六孵化器董事长魏长青说,基地已入孵企业50余家,带动就业500余人。西安交大也初步形成了由政府、金融资本、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校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政金产学研+友”新型高校产学研体系。

打造硬科技之都 驶入追赶超越“新跑道”

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是西安近年来提出的响亮口号。何为硬科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说,硬科技是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等领域中的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统称,具有自主研发、高技术门槛等特点。

为使硬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3年,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发起创办的硬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正式成立。在该平台支持下,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一款高折射率、低损耗、低成本、三维光子集成技术的光子集成芯片及器件,实现超大容量、超高密度光传输,技术属于世界领先。

在中科创星,依托中科院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一批硬科技企业成长迅速:“中科微精”研发的一款新型油门喷嘴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驭势科技”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实现无人驾驶……

截至今年4月底,西安光机所已累计引进1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0余个海外创新团队,孵化培育230余家硬科技企业,新增就业6000多人。

“硬科技涵盖的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一致,硬科技是西安实现追赶超越的‘新跑道’。”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说。

扭住创新“牛鼻子” 根深方能叶茂

多年前,当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院所之一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称西北有色院)曾有过一场关于如何实施考核的深入讨论:

彻底按照企业的标准,完全以规模、产值、利润等指标进行考核,这是当时一些转制院所改革的路径,但西北有色院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那样做,科研人员就没有积极性了,创新的根基就会动摇。”西北有色院办公室主任郑树军说,我们实施分类考核,对科研所人员依然考核其成果、专利、论文、项目等科技指标,对产业公司人员则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考核体系。“科技人员出成果支撑产业发展,产业人员出效益反哺科技研发。”

坚持“两条腿走路”让西北有色院尝到了甜头。2015年,该院项目“热核聚变用低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经过十余年攻关,实现了低温超导线材的国产化和工程化,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代表中国满足了国际热核聚变工程的重大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该院“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了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并建成规模生产线,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7年,西北有色院综合收入达105亿元,其中产业收入102亿元、科技收入3亿元。“根深才能叶茂。我们牢牢扭住了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源源不断实现成果推出和转化,以数亿元的科技创新投入驱动了百亿元的高新产业发展。”西北有色院科技处副处长杨雄毛说。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