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唐宁:母基金是高净值人士长期投资的不二之选
7月11日,宜信十一周年全国巡展活动来到西安,宜信财富创始人唐宁现场为高净值人群讲解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的未来生财之道。
今天,的确有一些大型机构投资人由母基金投资过渡到了单一基金投资,但那是因为它们基于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配置团队,而对于非专业的个人投资者,坚持以母基金的方式做私募股权投资,是其不二之选。
上周一中午我在天津出席尊享客户午餐会,在问答环节,一位客户说,他是IDG的铁粉,特别喜欢IDG的产品,刚买了500万,对我所说的母基金比单一基金更好,他有疑问。他说,IDG是宜信的投资人,在中国做创投时间最久,经验最丰富,他就信IDG。我告诉他,我也信IDG,当年我做天使投资时,IDG是最早也是合作最紧密的伙伴,现在更是亲上加亲。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投资是科学,不可盲从或者情绪化。为什么母基金比单一基金、单一项目好呢?我下面就用私募股权这个资产类别来说明下,对于资本市场、房地产等资产类别的投资也同样适用。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投资方式、资产类别。我们能够引导客户做十年以上的投资,在今天的中国,是奇迹,不是市场常态。能够让客户进入如此之长的锁定期,需要基于高质量的投资者教育和高质量的投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投资者不懂他们在做些什么,十年等待期间投资者自身、客户经理、财富管理机构等都会非常难过,备受煎熬。如果财富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不强,投资者等了十年,却等来了令人失望的回报,与“非流动性溢价”、“复利叠加”的初衷完全相悖,且失去了十年间的其它投资机会。
投资者投资于单一项目、单一企业时,只有投到所在行业的顶级企业,也就是前几名,才有创造超值回报的可能,如果仅仅投到一家排名几十的二流、三流企业,就算每年分点儿红,根本算不上成功。试想二十年来的教育行业,也就新东方、达内、好未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跑出来了,其它绝大多数企业都泯然众人矣了。在线旅游也是如此,携程、艺龙、去哪儿,就那么几家。所以说,非专业人士投资单一项目、单一企业,几乎是不归路。在这里,我不想再花笔墨评述那些2+1、3+1类型的pre-IPO项目,前段时间证监会的减持新规就是对它们的一个“叫醒电话”。
那么,投资者投资于那些“听起来很好”的单一基金会如何呢?几周前在青岛,负责海外私募股权投资的Seungha分享了几个故事,我记得之前Cally也分享过一些中国市场上的故事,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机构,投了“乔布斯后第一人”埃隆马斯克的三家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Seungha说,我们还要再等一等,再看一看。看什么呢?看它能否走出马斯克的影子,有系统性的捕获下一个赢家的能力,否则有策略太过单一的风险,高回报不可持续。还有一家新锐机构,三个创始人分别都是各自过去服务的机构的中坚力量,参与了优秀企业的投资,但大家在一起的蜜月期很短暂,“性格不合”,团队不长时间就散了。类似的团队风险、投资策略风险等,对于单一基金来说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私募股权行业中,也是20%的机构赚了80%甚至更多的钱,但那80%的机构,在融资时也是很能讲故事的。
在高净值人士的投资过程中,第一关注的应该是风险,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收益才是真的收益。否则的话,大家就应该去买彩票,彩票头奖的收益最高,但实际上并没有人会把买彩票当做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母基金是帮助客户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投资收益的最佳模式。一家优秀的母基金,在稳健的白马基金和冲击力更强(回报更高而风险也相对更高)的黑马基金间做配置,在擅长投资于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不同高成长行业的优秀基金间做配置,在投资于早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基金间做配置,在一手份额、二手份额(从市场上购买既有基金的LP份额)和跟投(选择性的投资于被投基金推荐的单一企业)等不同策略间做配置,最终形成“风险可控,回报可期”的私募股权投资精品。
三十多年前,美国领先的私募股权母基金投资机构HarbourVest创立时,就是服务于美国大型的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人以母基金的方式投资于私募股权这一风险极高但魅力无限的资产类别。今天,的确有一些大型机构投资人由母基金投资过渡到了单一基金投资,但那是因为它们基于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配置团队,而对于非专业的个人投资者,坚持以母基金的方式做私募股权投资,是其不二之选。当然,对于一些超高净值客户,在母基金配置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且积极学习投资,希望尝试投资于一些单一基金,甚至小额参与天使投资或单一项目跟投,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但归根到底,您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
祝所有投资者长期投资愉快、母基金投资愉快,真正实现“风险可控,回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