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另类国际化 滴滴抢先Uber赢得世界
8月3日,《福布斯》亚洲发表长篇特写,评述滴滴与众不同的国际化战略。摘录如下:
一年前,Uber在面对中国最大共享出行平台滴滴出行时选择了撤退。当时Uber可能没有料到,在如此短时间里还将再次遭遇这个强大的对手。战斗并没有结束。正如滴滴投资人王刚去年底对《福布斯》表示的那样:“我们一定会在全球范围内与Uber再次展开竞争。”
这个预言正变为现实。滴滴正在将影响力扩大至五大洲。8月1日,滴滴宣布与欧非地区快速发展的分享出行公司Taxify达成战略合作。
“很明显,滴滴正在欧洲市场对Uber采取快速行动,同时也将目光瞄准了非洲。”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分析师乔伊•坎普顿(Joe Kempton)表示,“东欧和非洲市场仍没有盖棺定论,相关公司还可以赢得大批忠实粉丝。”
滴滴全球战略示意图
开拓全球战线
这次合作的大约一周前,滴滴刚刚宣布了另一个重磅消息。这是在东南亚:滴滴作为领投一方,与软银联手向合作伙伴、Uber在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Grab投资约20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高级分析师王晓峰表示:“与此前对Grab的投资相比,这轮投资的规模大很多。”
Grab创始人陈炳耀表示,滴滴和Grab的关系就像兄弟
滴滴也已在拉美市场播下种子。今年1月,滴滴宣布与巴西按需约车服务99展开合作。除了2017年这3次新合作之外,滴滴的合作伙伴还包括Uber在美国的竞争对手Lyft、跨国租车公司安飞士,以及印度分享出行服务Ola。
2015年滴滴总裁柳青宣布挺进美国对Lyft投资,这令人惊讶的一招被认为是绝妙的制胜策略
互联网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旭表示:“滴滴已经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绝对领先。当本土市场取得领先时,对滴滴来说重要的是走出去,寻求继续增长。”
战略调整
滴滴今年积极参与海外市场,得力于年初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得力于强有力的融资。滴滴将国际化列为了2017年的五大关键战略之一,并于2月份公布了新组建国际业务部。4月份,滴滴完成了超过55亿美元融资,其目标是加强国际业务,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这是科技行业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
对滴滴来说,同时发展国内外业务能力并不相互排斥。滴滴发言人表示:“在本地化的同时你也可以全球化,这两种策略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为了实现长期目标,我们将向国际市场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探索前沿技术,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寻求价值观类似的合作伙伴。”
在亚洲战胜Uber
亚洲是滴滴全球计划中的主场。根据公开数据,滴滴及其合作伙伴已经在许多方面胜过了Uber。以估值来看,滴滴(500亿美元)、Grab(60亿美元)和Ola(35亿美元)之和超过了Uber全球的水平(700亿美元)。在亚洲任何地区,本土公司覆盖的城市、吸引的司机数都要超过Uber。
亚洲共享出行市场的竞争:本土公司和Uber
一些市场评论人士认为,这样的成功要归功于滴滴偏重于合作共赢的战略原则。这与Uber长驱直入独力开拓地区市场的做法不同。“建立本地合作关系肯定要比从头开始组建本地团队,所有一切都亲力亲为速度更快。”Forrester的王晓峰表示,“这样的战略尤其适合亚洲市场,这里的市场更加碎片化、本地化。”
软实力不断延伸
滴滴对合作伙伴的支持不仅限于融资,同时也涉及技术和创新。以Grab为例。与滴滴的合作推动了Grab顺风车功能的上线,而这是Grab在东南亚市场对滴滴同样功能的模仿。Grab还推出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GrabPay,解决东南亚市场信用卡渗透率低的问题。而移动支付已经在中国市场全面普及。
滴滴发言人说:“有一点非常肯定。国际化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给本地社区带来真正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更多同业公司、合作伙伴和监管部门建立友好的联系。”
放长线 钓大鱼
当然,管理如此广泛的投资并不容易。坎普顿表示:“对滴滴来说,目前的挑战在于确保兼顾所有不同市场,并给予真正有需要的市场更高优先级。随着海外战略延伸,滴滴的支出和投资需要继续增加。”
他同时表示:“共享出行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滴滴和Uber两家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是自动驾驶基础上的打车服务。实现这一个目标,会让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