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任务进行方案演练 中国网发
5月15日清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深空站的测控大厅里,现场科技人员屏息凝神,紧盯屏幕,关注着每一组数据的细微变化。
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成功的喜讯传来,喀什站科技人员紧张的情绪终于放松,大厅内掌声雷动。
“等这一天等太久了,今天我们终于护送‘天问一号’成功到达目的地!”该站测控工程师卢用煌难掩激动。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升空,开启了我国探索火星的征程。经过10个月左右的“赶路”,“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目的地,进入“绕、落、巡”三步走的第二阶段。
“天问一号”成功升空后,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喀什深空站压力倍增。
为了能让“天问一号”在浩瀚宇宙中辨明方向、稳步前行,喀什深空站的航天人们下了不小的功夫。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中国网发
“这次任务场景复杂、状态切换频繁、技术难度高、装备状态新等,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来对待此次任务,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该站参加过多次国字号任务的老同志张雷告诉记者。
作为任务主要负责人,在准备阶段,张雷就带领所有岗位人员精心组织筹划,紧盯任务特点,认真梳理任务文件,摸清理顺设备状态和参数。同时,在长管任务间隙,对任务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多次演练,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特殊问题一一排查,争取将所有的“意料之外”变成“尽在掌握”。
如果说测控是眼,那通信就是视神经,两者紧密配合才能让卫星稳定运行。
为了给测控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该站通信工程师叶勇和其他通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对全站通信线路和部件进行检查测试,确保数据传输迅速、准确。
维护室外装备 中国网发
戈壁大漠,暴露地表上的线缆需要“加倍呵护”,全长近五十公里的线路,沿途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只能依靠步行。 “每次巡逻一趟确实很累,但是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将问题隐患都排除了,我们才能安心。”任务期间,负责巡线的姜鹏和孙铭浩已经数不清自己在这条线路上走了多少遍。
“虽然我们的工作不像火箭发射那样激动人心,但方寸之间见天地,我们是航天事业的‘幕后英雄’。”“天问一号”成功“落火”后,95后航天人秦星无不自豪地说道。(作者:余天媛 摄影: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