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米磊:夯实“硬科技”墙基 引领西部追赶超越

2017-11-03 11:25:15 来源:陕西消费网

 王飞、米磊:夯实“硬科技”墙基 引领西部追赶超越

  王飞,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米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博士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二位。但成就辉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代价。如何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稳健的续航动力,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路线图已经清晰,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从哪里迸发,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区域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没有实现全面突围,在相当多领域仍然缺少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总书记还用砌墙盖房子作喻:“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因此,在核心技术上追赶超越进而掌握先机,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坚实墙基,已刻不容缓。

【一、“硬科技”的发展现状及竞争趋势】

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的核心技术,当下有一个非常妥切易懂的提法——“硬科技”,即所谓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2016年6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十二五”科技成果展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展台时,“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硬科技”是以航空航天、光子芯片、新材料、基因技术、脑科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具有高门槛、难以被复制和模仿,需要五到十年以上的积累才能形成。“硬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标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硬科技”是国家间“硬实力”竞逐的决胜之地

为更好地阐释和解读“硬科技”,可以将通常关于“硬”和“软”的理解平移过来。硬是基础、是根本,软是方法、是手段,硬和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交替推动科技的创新突破。在当今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短时间内就造就了一批市值超高的企业,如Google、Facebook等,但是其爆发的基础离不开芯片和光纤通信等硬件技术的率先突破。因此,与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别,“硬科技”更加专注于核心和原创技术构成的物理世界,这体现了国家“硬实力”之所在,是国际竞争的真正沙场。

当前,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软实力”、“巧实力”,但从历史发展看,商业等模式创新往往只能让一个国家引领一时之风骚,而决胜之地必然是国家的“硬实力”。当今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虽已占据四席,但“命门”却并不在自己手中,核心技术、元器件、供应链等严重依赖国外,一旦“断供”,就很难持续。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各国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据《华尔街日报》的一项统计,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猛烈的2008年第四季度,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虽然当季收入同比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巨头企业的研发支出还出现了明显增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正在改写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据《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2015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增长7.8%;中国专利申请量增长了18.7%,达到110.2万件,成为首个年度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国与日本之和,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也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硬科技”应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先行军。

(二)我国科技创新需从“硬科技”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认为,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强化战略导向,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布局,选取若干“硬科技”领域进行突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核心是抢占尖端科技的制高点。以美国为例,谷歌、通用电气、卡特比勒、英特尔等大公司公布了将部分高端制造业务回迁的计划。与之相应的,是天量的研发投入。有学者说“人类近几十年来在比特世界的进步很大,在原子层面的进步很小。”嗅觉灵敏的国际风投大佬已将目光转向了“硬科技”打底的高端制造领域。号称从来不投实体经济的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372亿美金收购了航空零部件以及能源生产设备制造商精密机件公司(PrecisionCastparts),成为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软银集团抛售了100亿美元阿里巴巴股票,“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并花费31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设计商ARM(AdvancedRISCMachines)。

在国内,围绕“硬科技”发展,科技界和学术界也投入了空前的关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科学家的创业机会来临”“、中国必然会在硬科技领域领跑全球”成为热议话题,有关“硬科技”创新联盟、论坛等纷纷成立。大量投资基金在无人机、人工智能、VR/AR等领域展开部署。再从企业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二五”期间保持了专利拥有量年均50%以上的增速,截至2015年底已拥有专利1万多件,涉及航天防务、商业航天、自主可控信息、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华为公司预计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52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进入全球500强前75名,增速居全球千亿规模企业第一。华为成绩的背后,要看到其研发投入居国内第一,超过了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之和,世界排名第八,超过了苹果公司,在壁垒森森的通信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

从“硬科技”领域实现突围,将成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部署。国家制定的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中,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正是瞄准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的高地。

(三)“硬科技”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内生驱动

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压仓石”的实体经济,正受到来自国内国外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

从国内看,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提出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的命题。数据显示,中国从2012年起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到目前16至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减少1500万人。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变化显著推高了我国的劳动成本,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再从国际看,全球化的红利也在衰减,不仅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上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计划为代表的制造业升级,也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有学者提出,不久之后“美国制造”就可能比“中国制造”的成本更低。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他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认为,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硬科技”所涵盖的科技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相一致,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方向相一致。同时,凝神静气发展“硬科技”,也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一致。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处于科技金字塔上层的“硬科技”,将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环节。

[责任编辑: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