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水门迎接陕西首批援鄂医疗队回家
春分时节,勇士归来。3月20日下午,陕西省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回到阔别55天的家乡,随后他们将在疗养院进行14天隔离。
手拿国旗兴奋归
来执勤交警惊喜迎接新婚妻子
昨日下午3时许,当一架东航客机缓缓停落在停机坪时,水门如约开启,阳光的照耀下出现彩虹,如梦如幻,陪伴着英雄的回家路。
机舱开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陕西省援鄂医疗队队旗在空中飘扬,随后,手拿国旗的队员有序走出。机场工作人员喊:“辛苦了!给你们准备了三秦套餐,想不想?”队员们回答格外清亮:“想!”
在医疗队整队时,迎接人群中出现了一位手捧玫瑰花的交警。他叫荣正斌,是西安交警支队民警,他当天执勤,顺便给新婚不久的妻子、医疗队员、西安市胸科医院护士岳琳一个惊喜。
“这么多天了,挺想她的。”荣正斌说,妻子去武汉后,自己也一直在检查高速路上的外地入境车辆,经常互相鼓劲。原来,两人结婚刚三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打乱了这对“90后”小夫妻的新婚生活。面对疫情,夫妻俩都没有退缩,互相鼓励支持,把防控疫情当作一场战斗,并肩而战。
冒死护佑生命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将刻骨铭心
“首批医疗队没有辜负三秦父老的期望,我们回家了!”刚下飞机,医疗队队长、陕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易智激动地说。
1月24日,陕西省组建了由来自全省52家医院的重症、呼吸、感染专业的医护人员组成的陕西首批援湖北医疗队,全队共137名队员,是一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队,也是截至目前,我省支援湖北时间最长的医疗队。医疗队于1月26日紧急驰援武汉,进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全面接管了该院的危重症病区和重症病区。截至3月20日,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117人,其中危重症69人,重症48人;累计治愈出院65人,其中治愈危重症患者21人,治愈重症患者44人;病情好转稳定转出18人。
“队员们冒着极大的风险,用生命在护佑生命,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大家都是亲密的战友。”易智说,支援湖北的日子,真的很艰难,接管的患者都是重症和危重症,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多,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队员们感染的风险极大,但大家挺过来了,每位队员都是英雄,武汉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武汉的每一天,大家都将刻骨铭心,祝福武汉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队员田应选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科副主任医师。他说,这些天来,大家不知道每天是什么日子,只知道今天是上班还是下班,人就像一个机器,不断地运转。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在接手10天左右的时间里,病人死亡率逐渐得到遏制,治愈率不断提升。
“面对治愈的患者,面对感谢的话语,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田应选说,新冠肺炎给大家重新上了一堂人生课,对生命,对家国情怀,对健康和利益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华商报记者 李琳
55天抗疫故事
保卫武汉就是保卫咱的家
西安市第九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亚娟:
“感受了患者出院的激动和喜悦”
今年49岁的崔亚娟,知道抗疫危险,她依然主动报名。“科里的年轻人孩子还小,就该我去。”崔亚娟说,保卫武汉,就是保卫咱的家。
在武汉,崔亚娟担任重症5组的组长,刚到武汉九院的时候,情况特别差。一方面患者的病情都非常重,基本都是呼吸衰竭,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严重,病区里感觉紧张压抑;另一方面,医院的硬件条件又特别差,吸氧都难以维持,呼吸机等设备也不够。
“一检查患者几乎都是‘大白肺’”,崔亚娟说,开始的情况确实特别艰难。后来医疗队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到了很多医疗资源,能插管的都插了,能上呼吸机的都上了,尽可能地争取每一位患者的生机,很多人都挺过来了。
“感受了患者出院的激动和喜悦,也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们真的是尽心尽力了。”崔亚娟说。
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曹博淦:
“呼吸老兵”冲锋一线,老母亲病危却无法陪伴
曹博淦,57岁,得知武汉需要援助后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他说,作为在呼吸战线工作了30年的“老兵”,武汉需要他。“我年龄大,家里没什么牵挂。”
曹博淦家里还有76岁的老母亲要照顾。2月22日,母亲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生命垂危,在西安历经多次抢救。出院后,曹博淦托付表弟照顾。这些日子,有谁能知道,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煎熬。
在武汉,每天都需要在重症病房至少上班10个小时,当被问到累不累的时候,他总说:"身子骨硬朗着呢,只要患者越来越好,我们的付出就值得。"他深入了解病情,反复学习诊疗方案,指导下级医生因人而异,科学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断提高患者治愈率。遇到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总是耐心疏导,取得信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孙菡:
心疼倒在岗位上的武汉同行
这55天,对于孙菡来说意义非常,她亲历了疫情的惨烈,目睹了患者的生死离别,尤其是那些早期就在工作岗位上病倒的武汉同行,更令人心疼……
孙菡说,早期大家对新冠肺炎认识不够清晰,加上物资匮乏,不少武汉医护人员在岗位上不幸感染。武汉九院一位乳腺科的女医生在支援发热门诊的岗位上不幸中招,陕西医疗队赶到时,她已经治疗了两周,没有好转迹象。医疗队来了之后,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她胸闷气短不适症状明显缓解,病情逐渐恢复,十多天后,治愈出院了。她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陕西医疗队不远千里驰援,雪中送炭,带来了爱的接力。最好的消息是,之后九院的医护人员患者都治愈出院了。
“不到武汉,可能意识不到病毒的厉害和无情,武汉人真的太苦了。”孙菡说,幸好武汉扛过了劫难。
渭南市中心医院呼吸科护士张晓翠:
出院患者说:“我以后想你了怎么办”
张晓翠在医疗队报名时,她还在唐都进修。“我是呼吸科护士,还有重症护理的资质,我肯定行。”就这样,她踏上援鄂征程。
每天接班到病房,张晓翠都会和患者打招呼:“睡得好不好呀!”“有没有不舒服啊!”但对这样的问题,有些患者索性不说话,沉默以对。张晓翠能理解,因为是重症病区,大家从身体和心理上都在遭受磨难。
“病房里,是对生命那种强烈的渴望。”不管患者的态度如何,她总是很友好地倾听,尽可能地帮助,总是感觉自己的力量太渺小,能够帮到患者的太少。
有一个喜欢画画的女患者,临出院前,拉着张晓翠“撒娇”:“要出院了,我以后想你了怎么办?”还专门画了幅专属张晓翠的漫画,题目是“晓翠,我爱你!”当张晓翠得知她隔离回家之后,一切都挺好,她也安心了。
西安交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媛:
从来没上过如此高强度的班
“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其实用不上纸尿裤,因为在病房里浑身是汗,都排掉了。”吴媛笑着说,刚开始误导大家了,结果很多人给医疗队捐了大量的纸尿裤,好多没派上用场。
吴媛虽然来自重症医学科,但这次的抗疫任务更让她体验了什么叫高强度。一个班前后大约10个小时,穿戴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后,眼睛看不见,浑身都是汗,根本没有上厕所的需求。在危重病区工作,患者情况都很危险,随时可变化,病房里的呼叫器此起彼伏,需要医生里外不停地跑,一个班下来人都虚脱了。
最让吴媛揪心的是一个失去亲人的患者。“他们,最后连亲人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吴媛告诉记者,有父子俩一起住在病区,儿子在楼上,父亲在楼下,39岁的儿子病情较重不幸去世,没有敢告诉父亲,通知了家人办理了后事,家人也没有告诉他的父亲。有一天,父亲上楼来看儿子,大家当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只好骗着说他的儿子转到更好的医院治疗去了。
“刚到武汉的时候,酒店对面的小区楼上几乎都是黑的。”吴媛说,对面楼上亮灯的越来越多,说明人们都回家了,街上的行人和车辆也在增多,好好的武汉快回来了。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摄影 赵彬